财政是关于理财的政事, 也就是政府如何理财, 财政的本质是提供公共物品。 税收是政府不用支付任何代价就可以从居民手里拿到的货币或实物。 财政和税收是最古老的经济概念, 可是财政政策却是很近才有的事, 财政政策就是政府借钱、 花钱买东西, 以及变动税收。 负债不一定就是坏事,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, 大量的人失业, 东西又堆积如山, 卖不出去。 政府经常用发国债的方式借钱, 搞点赤字。 这不是坏事, 而是好事。 因为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, 消费者买得差不多就不会再买, 而是把钱留在手里; 企业有钱也不愿意投资, 因为东西已经堆积如山, 谁也不敢再生产。 你手里的钱, 闲着也没有用, 正好可以借给政府, 还能生点利息。 政府拿了你的钱,就可以把堆积如山的东西买走一部分, 它这一买, 就会产生链式反应, 带动别人买, 市场上剩下的东西就越来越少。 东西卖出去了, 就要继续生产。 继续生产, 就要把原来失业的人请回来。 经济中的失业和东西过剩就都消除了, 雨过天晴。 财政政策是很有效的, 眼下金融危机能否结束, 主要就看各国财政政策的发挥了。 严格地说, 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政策只有两个, 一个是财政政策, 一个是货币政策。 人们经常谈论的其他政策, 如产业政策、 收入政策, 严格来说都不是经济政策, 因为它们不普遍,也不规范。 政策还有个特点, 即所有的政策都是短期的,都是“权宜之计” , 而不是长期的、 一成不变的。政策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。 在短期, 一个国家均衡的GDP, 或者说最佳的产量, 是由总需求决定的。 所以, 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调节总需求, 让它达到适当的水平。财政政策的作用也在于此。 财政( public finance) , 全称叫“公共财政” , 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, 是与“私人财务” ( private finance) 或“企业财务” ( corporate finance) 相对应的概念。 财政是个古老的范畴, 可以想像, 自从有了国家, 有了政府, 有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, 也就有了财政。 在古代, 中国的中央政府一般有六个核心部门, 也就是吏部、 户部、 礼部、 兵部、 刑部和工部。 其中的户部, 就相当于财政部。 生活在今天的人, 对财政都不会太陌生。 比如各国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四个部门一般是内务部、 外交部、 国防部和财政部。 大家耳熟能详的汉语的“财政” 一词,意思是政府的理财之道。 古代中国把今天的财政叫做“度支” , 也就是计划一下怎么花钱。 财政之所以不可或缺, 是因为它有重要的职能。 财政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。 所谓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, 私人物品, 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。 排他性就是可以排除他人消费, 最典型的是用价格排斥, 你不花钱, 就被排斥了。 竞争性是说你的消费会影响别人消费, 比如一个苹果, 我吃了你就不能再吃, 我和你就构成了竞争关系。绝大多数消费品都是私人物品。 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提供, 因为提供私人物品可以收费, 不交费的人便不能消费这个东西, 所以, 生产者可以赚钱。 我们衣食住行的多数商品, 都属于此类私人物品, 如食品、 衣服、 房子、 汽车和飞机等。 除了私人物品, 人们还需要公共物品。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。 非竞争性的意思是, 不管你怎么消费, 都不影响别人消费。 原因是我的加入并不会追加任何费用。 有这种商品吗? 当然有。 比如国防, 不管原来有多少人享受国防的保护, 现在又加进来一个人, 或者一些人, 这些新加入者, 对原有的人消费国防, 有没有影响? 没有。国防还是照原来的样子保护原来的人, 后来的人也受着同样的保护。 因此, 国防就具有非竞争性。 非排他性是说没法阻止别人消费, 或者说阻止别人消费的代价太高, 以至于技术上不可行。 你要阻止别人呼吸, 即消费空气是很可笑的, 也根本做不到。 非排他性的经济意义是无法收费, 如果能收费就可以排他了。市场一般不会提供公共物品, 因为提供公共物品不能收费, 价格是零, 不会赚钱, 还会赔钱, 而市场的本质是追求利益的极大化。 如果你提供了公共物品, 那么提供的成本由你一个人承担, 可是你不能收费, 而所有人都可以免费消费, 所以, 商品的好处大家共享, 应了那句老话: “辛苦你一个, 幸福千万家。 ” 在经济学里,这叫“搭便车” 。 你花了钱, 别人就可以免费享用。 而你自己不能独享, 只能享受千万分之一, 你当然不愿意。 即使现在愿意, 也不可能持续这样。 破产自不必说, 别人也会把你当做傻瓜的。 一个人一生当中肯定会做一两件傻事, 可是不会一辈子做傻事。公共物品的例子还有很多, 比如基础教育、 环境保护、 基本医疗等, 它们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。 最有名的是“海边礁石上的灯塔” 。 1848年, 著名经济学家约翰·斯图亚特·穆勒在其名著《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》最后举了这个例子, 从此经济学家就把灯塔作为公共物品最经典的例子了。 所有经过礁石的船只, 都受到了灯塔的照耀和指引, 可是却不必付费, 同时收费也很困难。 灯塔,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。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, 个人或者市场不是完全不能提供公共物品。 比如, 有人会自己出资创办希望小学, 但是这只是个案, 如果完全依赖私人或者市场的力量提供, 公共物品就一定会出现提供不足不够的情况。 你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解决天下所有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。 其实, 这是政府的义务。 所以,必须有非市场力量的介入, 也就是政府的主动介入, 而政府介入的含义就是政府出资, 也就是通过财政提供。 严格来说, 财政提供的只能是公共物品, 不能是私人物品。 由于历史的原因, 在某些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, 至今财政还保留有不少的私人物品支出。 这是违反公共财政的本来含义的, 也是不公平的。 在财政收入总额一定的条件下, 私人物品提供多了, 公共物品就会提供不足。 在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前, 各国政府遵循着守夜人的角色, 差不多就是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 中说的三条: 提供国防; 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; 建立有限的公共设施或者公共工程。 财政严守收支均衡的原则, 基本不举借债务, 即使由于战争需要借债,待战争结束也会立即偿还。 大危机使得严肃的学者和经济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政府的角色,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成了此后的常态。 财政也不再严守收支均衡原则, 而是发行国债, 主动造成财政赤字, 以增加总需求, 解决只有私人部门必然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。 于是财政在提供公共物品等基本职能之外, 又有了调节总需求的作用, 财政政策应运而生, 直到今天。财政政策包括两个方面: 收入和支出政策。 收入政策就是税收政策, 支出政策就是政府开支政策。 英国有句谚语: 只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——死亡和纳税。 税收的英文“tax” 源于拉丁文, 原义就是“必须忍受” 。 税收是政府强制向居民和企业征收的货币或者实物。 税收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提供财政收入,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达到90%以上; 其次,税收还是重要的经济政策手段。 税收政策的调整关乎所有人的利益, 必然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。税收有三个特征: 强制性、 无偿性和法律规范性。 强制性是说, 政府征税并不问纳税人是否喜欢, 实际上征税经常违背纳税人的意志。 理性的人追求的是自己利益的极大化, 现在, 自己的东西要被政府拿走一部分, 当然会不高兴, 如果采取自愿交换的办法, 政府就征不到税了。 所以征税采用的是强制的手段, 也就是说政府征税最后依靠的是暴力手段, 而国家本质正是暴力。 根据卢梭的《社会契约论》 , 可以想像, 最初人民与刚刚出现的政府之间有一个契约, 人民自愿放弃使用暴力的权力, 而交由政府专门行使, 政府是暴力的垄断者, 如果人民再行使暴力, 就是犯罪了。 一个人如果不纳税, 就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。正是强制性保证了政府取得收入的可靠。 无偿性是说政府取得税收后, 不用给纳税人任何回报, 拿了也白拿。 因为如果是有偿的, 就没必要征收了。 有一个口号说税收“取之于民, 用之于民” , 表面上看税收是有偿的, 但是这不是经济学讲的有偿。 经济学的有偿指的是个别有偿, 一对一的有偿; “取之于民, 用之于民” 不是个人有偿,而是整体有偿。 税收当然是用之于民, 不用于民,不然能用到哪里去呢。 但是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, 你交不交税、 交多少, 与你从政府利用税收的支出中得到的利益, 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