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胡宇齐 近日,随着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上太空,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距离全球组网又近了一步。北斗闪耀、惊艳世界,其背后的一支“北京力量”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。 从科技研发到技术突破,再到产业应用,北京的科技力量已经注入到北斗产业创新链中的每一个环节。清华、北航等高校科研院所,为北斗信号体制、增强系统研制贡献智慧;北斗星通、合众思壮等龙头骨干企业,为北斗芯片、器件等提供兼容支撑……依托于北京的创新资源,北斗组网不断提速;而这张渐趋完善的全球网,亦提亮着北京的科技成色,让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”的定位更加凸显。北京与北斗的同频共振充分说明,在推进自主创新以图科技自立的进程中,北京大有可为,也能够大有作为。 科技自立,无疑是近段时间舆论场上的热词之一。某些国家出尔反尔、频频发难,再度提醒我们,“卡脖子”的危险从未远去,科技自立容不得丝毫放松。电子芯片、精密机床、航空发动机等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技术尚待突破,尤须我们迎难而上、勇毅前行。这些创新,离不开“十年磨一剑”的辛勤耕耘、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艰苦奋斗,也离不开健全的培育平台、精干的科研团队与完备的产业链条。走好科技自立的漫漫长路,始终呼唤一股强劲且持续的力量来支撑、来引领。 身为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”,北京创新资源密集,国家级科研院所占全国四分之三,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余家,国家级众创空间居全国首位,以更强“北京力量”推动科技自立,北京责无旁贷。这些年来,北京也在不断改革科研机制,探索了无数“首创”,在肥沃的创新土壤上,营造出独特的“科创气场”。数据显示,在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,北京占55.7%。在全国的独角兽企业中,北京占四成,其中便不乏高科技企业。种种优势,汇聚成北京助力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。 科技自立,时不我待,机不可失。放眼全球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,“打造备胎”的“缓冲区”大大缩减。担当起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,拿出更多重量级创新成果,急国家之所急、解发展之所难,北京定能在服务国家的过程中,赢得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。 |